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的COP15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上達成的「歷史性的」協議。它有何內容?中國作為主席國有沒有完成任務?
世界各國已同意到2030年保護地球的大約1/3的陸地和水域,這是一項旨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協議。
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以及它們在維持地球的複雜生命網絡中的連接方式。
科學家警告說,隨著森林和草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海洋受到污染的壓力,人類正在將地球推向安全極限之外。
這包括增加SARs CoV-2(引起新冠疾病的病毒)、埃博拉(伊波拉)和艾滋病毒(愛滋病毒) 等疾病從野生動物蔓延到人群的風險。
蒙特利爾峰會被視為讓大自然走上復蘇之路的「最後機會」。在整個會談過程中,各國對應該如何制定具有雄心壯志的計劃,以及如何為計劃提供資金存在較大分歧。
一個很大的徵結是如何資助全球擁有世界上最傑出生物多樣性的地區的保護工作。
中國作為這次會議的主席國,也是首次主導有關環境問題的聯合國重大政府間談判,協調了絕大多數國家的利益和立場,最終推動協議通過。
協議內容
這份協議名為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為直到2030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未來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提出了規劃。
這個框架的目標被簡稱為「30 x 30」,旨在為未來10年的行動制定規範:在2030年前,保護全球30%的陸地和水域。
框架的要點包括:
- 維護、加強和恢復生態系統,包括制止物種滅絕和維護遺傳多樣性;
- 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利用」——基本上確保物種和生境能夠為人類提供服務,如食物和清潔水;
- 確保公平和平等地分享來自自然的資源,如來自植物的藥物的惠益,並確保土著人民的權利得到保護;
- 為生物多樣性提供資金並投入資源:確保資金和保護工作到達需要的地方。
中國的主席國作用
由於中國此前實行極度嚴厲的新冠疫情防控措施,《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於2022年6月宣佈,COP15的主要部分將於2022年12月轉往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但中國仍是這次會議的正式主席國。
中國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主持了COP15大會,參與協調各國立場。
COP15大會的一個關鍵的徵結是金融資金問題,與在埃及舉行的氣候峰會COP27相呼應,一些國家一直在呼籲建立一個新的基金來幫助保護生物多樣性,但這被其他國家拒絕。
經過激烈緊張的談判,儘管剛果民主共和國代表(也是為資金爭議)拒絕支持大會官方達成的框架,但會議主席黃潤秋仍一錘定音,在敲定最終協議時敲下木槌。
剛果民主共和國政府提出抗議,稱最終協議是非法的,違反了談判達成共識的規則,但聯合國駁回了這一投訴。
綠色和平組織中國全球政策顧問李碩表示,中國對談判給予了相當大的重視,並彌合了富國和窮國之間的鴻溝。
他表示,這是一項推動全球進步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協議,應該推動中國在倡導保護自然生態方面發揮更大的國際作用。
各方反應
國際組織,各國政府及媒體對上述框架協議的達成基本持肯定讚揚態度,大多數評論將此協議稱為具有歷史意義。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安諾生(Inger Andersen)說,該框架及其相關的一攬子目標、具體目標和融資目標,只是重新調整人類與自然界關係的第一步。
加拿大環境部長史蒂文·吉爾博特說,達成框架確實是一個標誌著歷史的時刻,堪比巴黎氣候協議。
歐盟環境,海洋和漁業專員維京尼烏斯·辛克維奇烏斯表示,大自然是承載人類生存之舟,它既可載舟,亦可覆舟。
英國皇家鳥類保護協會高級國際政策顧問喬治娜·錢德勒表示,由於在蒙特利爾達成的框架協議,人類和自然都應該變得更好。
總部在紐約的野生動物保護協會(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的蘇·利伯曼認為,該框架是一種妥協,儘管它有幾個好的、艱苦努力才爭取到的元素,但它本可以在改變人類與自然的關係,阻止對生態系統、棲息地和物種的破壞方面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