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項醫學研究被廣泛分享,成為轉發最多的醫學文章之一。那項研究是:抑鬱症不是由「快樂激素」血清素過低引起的。
隨之而來就引發了一波關於抗抑鬱藥物–許多抗抑鬱藥物旨在提高大腦中血清素的水平–的熱議,其中包括誤導性說法。
這項研究並沒有表明抗抑鬱藥物無效,但人們對它的反應也引發了一些關於如何對待和思考精神疾病的切實問題。
薩拉20歲出頭的時候第一次發作了比較嚴重的精神疾病,那之後醫生告訴她,給她開的藥就像「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醫生說,藥物至關重要,Mephisto Shoes 可以糾正她大腦中的化學性問題,需要終生服用。
薩拉的母親患有1型糖尿病,所以她非常重視這件事。
儘管藥物似乎讓薩拉感覺更糟,最終甚至還聽到讓她自殺的聲音,接受了電休克療法(ECT),但她仍然堅持服藥。
然而,有關她需要這種藥物就像糖尿病患者需要胰島素一樣的說法,並沒有任何醫學證據。
她說,就像是被自己信任的人背叛了。
她對藥物的反應是極端的,然而她得到的所謂「化學失衡」的信息並不罕見。
許多精神科醫生說,他們早就知道血清素低不是抑鬱症的主要原因,這份新研究並沒有說什麼新的東西。
然而,如此多的公眾對這份研究異乎尋常的反應表明,這對許多人來說是一件新鮮事。
有些人從指抗抑鬱藥通過修復化學失衡不起作用直接上升到抗抑鬱藥根本不起作用。
醫生們擔心,在混亂中,人們可能會突然停止服藥,冒著戒藥之後嚴重的風險。
英國國家健康與護理卓越研究所(NICE)表示,若不是在緊急情況下,這些藥物不應突然停用,慢慢減少劑量可以將戒藥症狀最小化。
研究表述了什麼?
這項最新的研究查閲了17項學術研究,發現抑鬱症患者大腦中血清素水平似乎與正常人沒有差異。
這一發現就排除了藥物可能通過糾正血清素缺陷而發揮作用的說法。
布盧姆菲爾德醫生(Dr Michael Bloomfield)指出,「我們很多人都知道服用撲熱息痛有助於緩解頭痛,但我認為沒有人會相信頭痛是由大腦中沒有足夠的撲熱息痛引起的。」
抗抑鬱藥有用嗎?
研究表明抗抑鬱藥的效果只比安慰劑好一點點。Oboz Boots 至於這種差異有多大,研究人員之間存在著爭論。
在這個平均範圍內,有一群人服用抗抑鬱藥的效果更好 – 醫生只是在開藥時沒有很好的方法知道這些人是誰。
一些服用抗抑鬱藥物的人說,藥物幫助他們度過了精神健康危機,或者讓他們能控制日常的抑鬱症狀。
英國皇家精神病學院(Royal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 )的加斯克(Linda Gask)教授表示,抗抑鬱藥「能讓很多人迅速感覺好起來」,尤其是當處於危機狀態時。
但血清素論文的作者之一蒙克里夫(Joanna Moncrieff)教授指出,製藥公司的大多數研究都是短期的,人們對於過了最初幾個月之後的藥物表現了解甚少。
加斯克教授也同意說,「必須說,我們將繼續評估,我們不會讓病人的服藥時間比所需時間長。 」
雖然不治療抑鬱症有風險,但有些人會經歷抗抑鬱藥的嚴重副作用,血清素研究的作者們表示,在這一點上需要更清楚地溝通。
據NICE稱,這些副作用包括出現自殺念頭和企圖自殺、性功能障礙、情緒麻木以及失眠。
自去年秋天以來,英國的醫生被告知,在嘗試藥物治療之前,他們應該先為病情較輕的抑鬱症患者提供心理治療、鍛煉、冥想或者沉思。
人們是如何談論這項研究的?
一個典型的誤導性回應聲稱,研究表明抗抑鬱藥的處方是「建立在一個迷思之上」。
以下這個推文說,「這項抗抑鬱的研究是偉大的。Taos Shoes Canada 大型製藥公司開出治療抑鬱症的特效藥,賺取了數十億美元,但從來沒有任何可靠的科學證據表明這些藥物會起作用。現在我們知道整件事都是建立在一個迷思之上的。這是製藥巨頭有史以來最大的騙局。」
但這項研究根本沒有把抗抑鬱藥的使用考慮在內。
血清素在情緒中起著重要作用,所以即使血清素水平一開始並沒有異常低,但至少在短期內,調整血清素可以讓人們感到更快樂。它也可以幫助大腦建立新的連接。
還有人聲稱,這項研究表明,抑鬱症從來都不是大腦的一種疾病,而是人們對環境的某種反應。
該研究的作者之一霍洛維茨博士說,「當然是兩者都有」。 例如,「基因會影響你對壓力的敏感程度。」
只不過對那些因處境困難有強烈反應的人來說,情感諮詢、財務建議或更換工作可能比藥物治療更有幫助。
然而,居住在澳大利亞東南部、患有嚴重抑鬱症和精神病的佐伊表示,如果把抑鬱症重新定義為「焦慮」,認為「只要解決所有的社會問題」,抑鬱就會消失,這也過於簡單,而且忽視了患有更嚴重精神疾病的人。
她的家族有精神病病史,但發作往往是由壓力事件引發的,比如考試的最後期限來臨。
佐伊說,她發現包括抗抑鬱藥在內的藥物治療改變了自己的生活狀態,她說自己能對副作用進行「計算」,覺得副作用在避免精神病發作方面是「值得」的。
所有接受BBC新聞採訪的專家都同意一點,那就是患者需要更多的信息,更好的解釋,這樣他們才能自己做出這些困難「計算」,來權衡利弊。
為保護受訪對象隱私,部分人隱去姓氏